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三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本會宗旨是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2024
【焦點短評 |《乘著光的幻想》】
何阿嵐
從《一任無知到天明》(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2021)那種散文詩式的政治影像,轉向《乘著光的幻想》更為內斂、敍事傳統的長片時,或許也意味着一種對自己電影語言的自我反省與轉變。在這部作品裏,觀眾看到的不是怒火或街頭口號,而是一種在沉默與瑣碎日常之間,關於現代女性孤獨、漂泊與細小渴望的編織。不過,當我們試圖從性別與階級的視角進入這部電影,對於導演着墨女性角色的描寫,也難免會產生一絲遲疑,尤其是作為外國觀眾,無法從多語言的國度中,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和階級,流失了不少即時的感知。
三位女性主角分別代表不同階級與宗教背景,從資深護士到剛來城市打拼的年輕女生,從合租的廚房到擁擠的交通車廂,電影細緻捕捉她們如何在城市機器裏喘息。然而,這些角色的困境與掙扎,最終大多被引導至情感關係的出口,甚至可說被「愛」所安置:失聯的丈夫、無法公開的戀情、錯身的欲望與遺憾,這些敍事走向雖然延續了經典都市女性情節劇的脈絡,卻也多少弱化了她們作為獨立個體的能動性。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對女性焦慮的捕捉仍罕見。不是那種戲劇化或淚水滿盈的焦慮,而是日復一日、幾近無感卻根深蒂固的疲乏,面對生活的疲態、工作的剝削、家庭的缺席與城市的無止境噪音。柏耶嘉柏迪婭(Payal Kapadia)對孟買的迷戀透過流動的鏡頭展現出來:小巴、走廊、公園、後巷,這些轉瞬即逝的場景與城市節奏交織成一種集體感知,也構成了一種在現實中做夢的質地。
影片後段進入鄉間,影像轉為柔和,也隨之走向更純粹的抒情與想像,但也喪失了前段那種都市壓迫感所帶來的摩擦與緊張。這樣的切換雖然帶來一絲釋放,卻也讓電影本來鋪陳的女性處境被模糊化,彷彿一切的難題都可被自然與靜謐治癒一樣。
張偉雄
「有人說孟買是個夢想的城市,我覺得她只是個虛幻都市……」柏耶嘉柏迪婭將這個對孟買不經意的表述,化妝成微不足道的過客式話語,要觀眾在不知不覺間聽聞箇中道理。她曲線去下一番工夫,借用紀實性城市街頭活動的影像,去承載外來人口的心聲,小心翼翼營造首尾呼應結構去包圍三個女性角色。從配樂去看,是古典通俗曲風與爵士現代感在二重奏,分別對保守的柏芭(Kani Kusruti飾)與開放不了的安露(Divya Prabha飾)心跡伴奏。大城市所謂的包容其實機關重重,兩職業女性在大都會尋找內心定向冷暖自知。
新導演貌似向回歸舊派敍事,精明地向薩耶哲雷(Satyajit Ray)的《大城市》(Mahanagar ,1963)致敬,大師鏡頭下五十年代的加爾各答是新寫實風味,襁褓少婦乘上資本主義的榮辱與哀愁,嘉柏迪婭的孟買卻是目不暇給序亂紛陳的超級大都會,她不願意讓她的三女性歸宿其中。於是再借助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的《似是有緣人》(Certified Copy,2010),以世俗目光編印全球化大鎖鏈下印度有緣無份的婚約副本,彷彿中似有還無去履行一次,辯證孟買已在遠去,心終於在天地間自我掌握着。嘉柏迪婭戰戰兢兢完成她的首作,一任階前,聽風到天明。
焦點短評 | 每周評論近期上映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