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三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本會宗旨是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Favorite films

Don’t forget to select your favorite films!

All
  •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 Vital Signs

  • Smashing Frank

  • Black Box Diaries

More
All We Imagine as Light

2024

Watched

【焦點短評 |《乘著光的幻想》】

何阿嵐
從《一任無知到天明》(A Night of Knowing Nothing,2021)那種散文詩式的政治影像,轉向《乘著光的幻想》更為內斂、敍事傳統的長片時,或許也意味着一種對自己電影語言的自我反省與轉變。在這部作品裏,觀眾看到的不是怒火或街頭口號,而是一種在沉默與瑣碎日常之間,關於現代女性孤獨、漂泊與細小渴望的編織。不過,當我們試圖從性別與階級的視角進入這部電影,對於導演着墨女性角色的描寫,也難免會產生一絲遲疑,尤其是作為外國觀眾,無法從多語言的國度中,分辨出他們的身份和階級,流失了不少即時的感知。

三位女性主角分別代表不同階級與宗教背景,從資深護士到剛來城市打拼的年輕女生,從合租的廚房到擁擠的交通車廂,電影細緻捕捉她們如何在城市機器裏喘息。然而,這些角色的困境與掙扎,最終大多被引導至情感關係的出口,甚至可說被「愛」所安置:失聯的丈夫、無法公開的戀情、錯身的欲望與遺憾,這些敍事走向雖然延續了經典都市女性情節劇的脈絡,卻也多少弱化了她們作為獨立個體的能動性。

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對女性焦慮的捕捉仍罕見。不是那種戲劇化或淚水滿盈的焦慮,而是日復一日、幾近無感卻根深蒂固的疲乏,面對生活的疲態、工作的剝削、家庭的缺席與城市的無止境噪音。柏耶嘉柏迪婭(Payal Kapadia)對孟買的迷戀透過流動的鏡頭展現出來:小巴、走廊、公園、後巷,這些轉瞬即逝的場景與城市節奏交織成一種集體感知,也構成了一種在現實中做夢的質地。

影片後段進入鄉間,影像轉為柔和,也隨之走向更純粹的抒情與想像,但也喪失了前段那種都市壓迫感所帶來的摩擦與緊張。這樣的切換雖然帶來一絲釋放,卻也讓電影本來鋪陳的女性處境被模糊化,彷彿一切的難題都可被自然與靜謐治癒一樣。

張偉雄
「有人說孟買是個夢想的城市,我覺得她只是個虛幻都市……」柏耶嘉柏迪婭將這個對孟買不經意的表述,化妝成微不足道的過客式話語,要觀眾在不知不覺間聽聞箇中道理。她曲線去下一番工夫,借用紀實性城市街頭活動的影像,去承載外來人口的心聲,小心翼翼營造首尾呼應結構去包圍三個女性角色。從配樂去看,是古典通俗曲風與爵士現代感在二重奏,分別對保守的柏芭(Kani Kusruti飾)與開放不了的安露(Divya Prabha飾)心跡伴奏。大城市所謂的包容其實機關重重,兩職業女性在大都會尋找內心定向冷暖自知。

新導演貌似向回歸舊派敍事,精明地向薩耶哲雷(Satyajit Ray)的《大城市》(Mahanagar ,1963)致敬,大師鏡頭下五十年代的加爾各答是新寫實風味,襁褓少婦乘上資本主義的榮辱與哀愁,嘉柏迪婭的孟買卻是目不暇給序亂紛陳的超級大都會,她不願意讓她的三女性歸宿其中。於是再借助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的《似是有緣人》(Certified Copy,2010),以世俗目光編印全球化大鎖鏈下印度有緣無份的婚約副本,彷彿中似有還無去履行一次,辯證孟買已在遠去,心終於在天地間自我掌握着。嘉柏迪婭戰戰兢兢完成她的首作,一任階前,聽風到天明。

焦點短評 | 每周評論近期上映電影

Vital Signs

2023

Watched

【焦點短評 |《送院途中》】

賴勇衡
《送院途中》是典型港式類型電影拍法,加上行業電視劇的套路(例如倚重對白交代人物性格和關係),只是這次主角的職業是救護員。如果是警匪片,就是經驗老到的「老差骨」遇上新進精英(再搭一個即將退休的綠葉),經過一番磨合後成為好拍檔,再遇上一些挑戰,最後以一宗大事件作高潮戲。

《送院途中》的主要卡士是古天樂和游學修這兩代電影人,他們剛剛才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中示範了一場充滿娛樂性的對談。若把戲裏戲外的傳承關係對讀,或可嘗到更豐富的趣味。過去幾年,古天樂落力提拔新人,在《送》結尾的大型意外現場——雖難比大製作《焚城》(2024)的格局和陣容——也讓林家熙、胡子彤和張文傑等後進出鏡,可惜這樣重要的情節,節奏有點急,上述演員也未有充分空間發揮。但《送》的世代敍事分開兩邊,除了事業,還有家庭。真正壓在古天樂的角色身上的是喪妻之痛及女兒前途,戲劇性來自有關移民的抉擇。至於專業,其實也沒有甚麼獨門技藝要傳授,總是有人會做。兩條故事線的關係不夠緊密,只是讓觀眾理解到為何古天樂的角色那麼煩惱而已。

有不少觀眾認為《送》經張叔平重剪後仍有不少沙石,還是欠了點甚麼。或許正因現實中不少人面對將來仍是茫然;救護員奔波勞碌,則着眼於拯救面前的人。兩者間之空隙未能處理,也反映了現實的困境。

何阿嵐
表面聚焦救護員日常,實則篇幅大半耗於主角家庭與移民加拿大的糾結,將社會議題逐一點名卻無一深究,敍事主體與隱喻象徵脫節,顯得雜亂無章。導演有心描繪香港現狀,卻欠缺清晰視角與重心分配:當教育、醫療、婚姻、職場與移民一股腦堆砌進劇情時,反而將救護員這條主線擠壓成背景音,令人困惑究竟想講甚麼。試圖用一部戲概括整個香港,卻在敍事與影像上顯得力不從心。它既不像紀錄片那樣貼近前線,也未能在虛構中找到足夠說服力,徒留滿車象徵與一地失焦。

以救護員為敍事起點本是切入香港城市運作和人與人關係的良機,但電影視野模糊,角色塑造薄弱。七成篇幅投注於主角家庭與移民加拿大的焦慮,反令救護工作變成旁枝末節。這種「借職業說社會」的處理,在沒有建立職業現場的具體細節與邏輯下,只留下符號化的設定與情感訴求。

野心若無形式上的節制與敍事上的清晰,最終只會反噬作品本身。從過重的音效設計,到後段刻意煽情的MV式蒙太奇,都透露出創作上過分用力卻又心虛的矛盾。這是一部想講很多的電影,但它的視野無法處理它的野心,於是便甚麼都講不清,甚麼也留下不了。

張偉雄
救護車的視角很男性,卓韻芝的鏡頭沒有跟伍詠詩車,可惜。男人們看了很多,都有心事,不輕易說出來,要靠女士們拗開,認真去計,外母(羅冠蘭飾)、Miffy(袁澧林飾)、Bonnie(蘇悅弦飾)是相隔四代的三位香港女生,第二代從缺只有離別一吻一個鏡頭。她們都是在香港接受教育成長的女生,Bonnie要出國有機會變鬼妹,然而那份我們戲稱為港女的氣質還是走唔甩。

港女有一招叫做「打爛沙盤問到篤」,別小覷Bonnie年紀少,連環五個「跟住呢」,要爸爸馬志業(古天樂飾)交功課說移民憧憬,實質要他說不出移民憧憬。另一次她問到媽媽離世當天的情況,「跟住呢」又說出來,之後是「點解你唔叫醒我帶我去醫院」,馬志業愧疚接不下去。「跟住呢」Miffy當然懂得說,而且更是「跟住呢?咁……」,讓王維(游學修飾)踩雷,「『極速傳說』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意思啊。」粗口妹逗自負仔帶騷擾性,很屌,王維吃定迷湯,日後表白甚麼心裏事都跟她講。關於袁澧林的港女語態研究,小巴表白簡潔清晰,承自《窄路微塵》(2022)好好睇。

港女懂問問題,除了「我着米色定着粉紅色好?」、「其實究竟你有冇鍾意過我?」對外母都是過去式,她出幾場戲,總是單刀直入,問問題,也給上她的答案,「唔係呢度畀唔到安全感」,指一下窗外,「係『呢度』」,一個大弧手,型。

這到底還是一部男人戲,看上去追求瀟灑人生,但關乎腰骨,關乎去揀做怎樣的一個人。一些事情香港男人們都記得,就是不能去忘記,企圖叫自己忘記吧,那麼去打網球,一如張惠妹失戀去打保齡球,之所以買網球拍從來是一件叫王維不安的事。寫不出《長恨歌》的他終於等到時機,還是對馬志業說出詩意一句話:「讓我用六年換我跟你一晚」,男人腰骨有事,找個港女,去做心靈手術囉。

焦點短評 | 每周評論近期上映電影

More
Flow

2024

Watched

陳智廷
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的拉脫維亞《貓貓的奇幻漂流》是全球暖化、洪水氾濫下無對白、弱劇情、非人類中心的末世生態伊索寓言。透過貓、狗、水豚、狐猴、鳥跨物種同舟共濟的漂流之旅,一向獨善其身的黑貓學會尊重差異,與他者互助共存才能度過危機。

影片首尾都是黑貓觀察自身水中倒影,讓觀眾帶入黑貓反躬自省的成長歷程。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人類,卻有人類文明痕跡,人貓之間的深厚感情,引人思索人類何去何從。值得一提的是,《貓貓的奇幻漂流》標榜獨立低成本,預算仍然有港幣3000萬(台幣破億,可以比較2018年宋欣穎導演的《幸福路上》預算只有一半),而2024全年票房破3000萬的香港電影只有四部。

張偉雄
不要人云亦云說這齣電影沒有對白,說沒有字幕還可,明明所有角色都在說話,請不要用人類本位去問人類命運如何,你可以用擬人法,也可以角色代入,我建議貓貓之外,鷺鷺和鯨鯨都可以。或者,你只是客觀跟着求生的步伐去走,似乎有個精靈好奇心化為手搖鏡頭,追隨眾物種與貓同行,不得已的「隨波逐流」。

片名是Flow,中文名選好一個解釋,是貓貓的奇幻漂流,牠一路求生一路旁觀,委實衍生簡潔的處境以及意象,為何一定擬人切入,水可否也是想像,要知道大水是過去的地球痕跡,也是不久將來的寓言,也是要準備好接受的命運。大水很惡嗎?不是這齣電影要陳述的,它敍述了流性,演讀成浮性;我先想到江本勝博士早知道的「水知道」,然後是《道德經》帛書版對「上善若水」的「修正」,頓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的沉思,覺得影片重點是追求「有靜」,生死以外,體現為一道隨水心流。

何阿嵐
觀影過程令人聯想到不少遊戲,《汪達與巨像》、《ICO》的簡約,或者像 《Stray》控制貓主角穿梭不同場景,也因此有不少人批評電影太像遊戲。

鏡頭跟隨貓主角方式,實在是太過密集。但過分嚴苛的對照,又會否扼殺了創作者們對真實追求?風、雨、水這些自然元素都呈現出詩意。看到這隻可愛的黑貓在洶湧水流中幾乎溺水,或者差點被其他動物咬住後爪的動作,不禁讓人身在其中。

又比如電影中的聲音設計,除了水豚之外,其他所有動物都使用了適當的動物聲音,水豚的高亢自然交流與屏幕上溫柔冷靜的角色互相矛盾。因此,聲音設計師Coïc-Gallas使用了小駱駝的聲音。聲音設計對於塑造戲中動物群落的運作方式至關重要。 Coïc-Gallas 在聲音設計中創造了一種沉浸和情感,為令人驚嘆的視覺世界構建帶來了進一步的深度。

焦點短評 | 每周評論近期上映電影

Peg O' My Heart

2024

Watched

【焦點短評 |《贖夢》】

卓男
來到第四部編導作品,張家輝在《贖夢》展示的技巧明顯漸趨成熟,最驚喜的是他的想像、映像和意象都很豐富大膽,電影在剪接、用色和配樂上,營造出一種港片鮮見的感覺和風格,值得欣喜。

電影的意念很好,張家輝捨易取難,選擇在「夢」這個載體上探索潛行,他借夢作為心理層面的顯影平台,再從外在的行為舉止走入人物的心理層面,發掘人性的陰暗面。人性與心理,可是一個只可挖掘但永遠挖不到真正底蘊的無底洞。從抽象的意念具象化成映像,張家輝這位創作者的野心着實不少,整體表現平穩不俗。

精神科醫生Dr. Man(劉俊謙飾)與蔡辛強(張家輝飾)的相遇,再循線索找到蔡辛強與太太紀慧玲(陳法拉飾)人生遁入半瘋半醒狀態的原因,《贖夢》把探索夢境與心理互相扣連的層層遞進過程,開展得引人入勝,可惜電影較弱之處是劇本無法寫透人物最深層次的心理變化,最終落入「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那種最直白的行為反射和因果關係的俗套,把本來Dr. Man童年對暴戾的父親、弱勢的母親的微妙複雜的情感至形成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創傷,或蔡辛強夫婦因貪念而出賣好友致對方全家自殺並誓死報仇所產生的恐懼和罪疚,弱化成最顯淺的因果循環,令到電影在中後段的發展有點下滑,當揭發的歷史愈多,驚喜反而愈少。

電影特意安排某天王級演員飾演的神秘解夢師先後兩次出現,引出和解開Dr. Man多年積壓的夢魘,設計頗見心思,每位帶着不同背景和經歷入場的觀眾彷彿也充當起解夢師,以客觀的眼光了解並進人幾個人物內心的陰暗處,對生命有覺醒的人會從夢中看到人的贖罪,反過來也有人只看到人性醜陋的另一面,這種引伸而來對夢境解讀的曖昧性和開放性,是電影有趣之處。

何阿嵐
贖夢會否是香港第一部成功結合網絡迷因與行銷的電影?張家輝扮演的「菜心強」戲裏戲外提供大量玩味的空間已經可成為案例,演員自身魅力,虛構角色在網絡上的留言,比起電影戲中的演出,似乎令觀眾一一受落,一方面是來自張家輝以往令人深刻印象的搞笑角色,電影的「low」味,能得知其中的人會獲得樂趣,朱晨麗與陳法拉被娛樂版形容相似的面孔;跑得好快的阿婆,要探入其中意義注定是徒勞;電影也繼承了香港電影中對專業人員核板的鄙視,醫管局對質一場的不專業處理,連一句專業術語都沒有,只有fuck來fuck去,荒謬程度,近來只有《誤判》(2024)甄子丹和吳鎮宇對打可對照。

張偉雄
很少醫生會留這韓式少男髮型,劉俊謙俠骨仁心越界行醫,但願許恩怡與嫲嫲人長久,加長協助張家輝和陳法拉破地獄,帶動全片敍述,主宰觀眾去看和理解;直至朱晨麗帶他去見劉德華,劉華兩場戲嚴厲眼神帶出反辯證:你還是心中有鬼。

我懷疑導演張家輝沒有將結尾劉德華入劉俊謙夢的處理完整相告演員劉俊謙,讓他只去演一重罪疚,畢竟「真相」的那一刻行動由少年劉俊謙去演,甚麼否認抗拒憤怒歉疚承認放低的自我救贖過程只在張家輝身上有效,少時劉俊謙只是未夠勇氣去反抗袁富華去虐待袁綺雯,他自責卻忘記細節,與袁富華互相原諒,然而,劉俊謙沒有帶第二重罪疚,初見劉德華輕蔑目光,這幼稚反應只有人格分裂才說得通,說得通但戲不對。

張家輝其實在運用Dr. Jekyll的哥德恐怖模式,游移在Hulk與秦博士之間,以遺忘代替謹記,卻樂此不疲出入於罪孽深重夫妻的無間惡鬼道;看張家輝與陳法拉在地獄無門之境地無眠渡日,導演張家輝展現難得心理恐象,我還是寄語誠意可嘉,我不介意劉德華與劉俊謙續有下文。

焦點短評 | 每周評論近期上映電影